您的位置:首页 / 贴吧 / 巧家地名故事之十一 : 老店子

20190521091536_69640.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 #巧家百科#巧家地名故事之十一 : 老店子

    2024/09/05 09:34:39 发布27524 浏览0 回复0 点赞
小哥哥
管理
元老会员

帖子:257

精华:0

注册:2019/10/20 20:45:31

IP属地:未知

微信截图_20240905093341.png

              七十年代的老店子


                       一


老店子,因从前巧家至昭通路经此地,有一旅店,得名老店子。《巧家县地名志》载:“老店子 ……从前系巧家至昭通路经地,有一旅店,称老店子。汉堂狼县地。”又因老店子名而建置以“老店”命名的村公所、乡政府、镇政府。


老店子地处昭通往来巧家的必经路上,昔曾建有一旅店,供来往客商、行人食、宿。其店历史久远,何人于何时建已不可考。


老店子在明代,属东川军民府马书伙目辖地。清初仍为马书伙目管辖。


1727年(清雍正五年),置东川府会泽县于巧家营,治所龙格(今巧家营村)。1728年(清雍正六年)会泽县治所迁与东川府治所同城,废六营长九伙目,置四乡八里属会泽县。老店子属会泽县归治里三甲地。


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清置东川府巧家抚彝府,划东川府会泽县属之归治里、善长里、向化里和金沙江西岸庆成里二十一寨归巧家管辖。1824年(道光四年)置巧家厅。老店子均属归治里三甲地。



民国初,废厅置县,老店子为巧家县归治里三甲地。1930年(民国十九年),筹备地方自治,将全县分为十区,老店子属第五区公所。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仍属五区辖地。次年扩大乡镇,属同兴乡村寨“老店子”。


巧家解放后,1950年,老店子属巧家县三区辖地。1951年属三区迤西卡乡。1952年,为九区老店乡。1953年为三区老店乡。


1958年,为三区上游人民公社老店管理区。1961年为包谷垴区老店人民公社。1962年为铅厂区老店人民公社。1970年为铅厂公社老店大队。


老店大队驻地老店子海拔1840米,有粮店、购销店、法庭。1981年,巧家县在老店子选址建“巧家县第四中学”。1984年为铅厂区老店乡。


1988年,从铅厂区划出老店、治乐、法土南,包谷垴区划出坪地营、尹武、阿泥卡等村设置老店乡。乡政府驻老店子。

2006年1月,老店乡、铅厂乡撤并为老店镇至今。


老店镇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含17个村,362个村民小组,国土426.82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一位,居住着汉、彝、布依、苗等民族12777户55033人,居全县第二位,其中汉族占总人囗的97.87%。农业以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及油菜、烤烟为主,特产核桃、板栗、花椒、油桐,养殖以养猪、牛为主。工业以酿酒、农具加工为主。




                       二


老店子是古堂琅县治所所在地,建置久远。据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陈正彪、孙世美、马应富在《古堂琅遗址考》一文中考证,古堂琅治所旧址在今老店村倮格村民小组。

对于堂琅县及其治所的地理位置,历来史家、学者多有记述,且看法几乎一致:即在今天云南巧家老店镇老店子境内。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堂狼山的地理位置作了认定,“堂狼山在巧家县东部”。谭其骧先生主编、尤中先生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历代堂琅县治所明确标示在今巧家县老店镇。《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认定古堂琅县治所在今巧家老店子。《巧家县地名志》在“老店子”条简注为“汉堂狼县地”。


但原本简单的历史命题,却被后人弄得迷离模糊,各类偏离历史真相的文章误导着千千万万读者。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一是话语者为某种功利目的而伪造历史;二是话语者缺乏对历代典籍的必要梳理和深入的田野调查,以致以臆断代替史实;三是话语者研究思路走入误区,笃信一定要在某地发掘出刻有“堂琅县故址在此”的石碑,方可下结论。


为了还历史以真相,2008年,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在历时一年半的调查研究中,倚赖现有条件,依据历代论者的记述和田野调查所获得的丰富资料和实物,对古堂琅遗址的具体位置作了较为信实的考证。


从地下出土物来看,巧家这片土地的历史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早在古蜀国时期,古蜀国统治者就设立了行政机构——堂琅城。著名学者尤中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中载:在古蜀国版图上先后出现过28个城镇,堂琅城就属于其中之一。最早关于堂琅县和堂狼山的记录见诸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常璩《华阳国志》的记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刘琳注:“‘堂螂县’的‘螂’又写作狼、螂、琅(汉洗作狼),盖其地多堂螂,故以为名。”著名学者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载:“《汉志》犍为郡有堂琅县,《续汉志》无,《晋》、《宋》、《齐志》朱提郡有堂狼县。按:‘狼’字作‘琅’,又作‘蜋’,作‘螂’,并对音字。”由以上史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堂琅县得名于堂狼山,且山和县同名,县在山中,写法不同,是因为古人习用同音字、异体字之故。《续汉志》朱提县(今昭通市)下刘昭注《南中志》曰:“(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郦道元《水经注·若水》载:“(朱提)县有大渊池水,名千顷池。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对堂狼山的地理位置、特点作了说明。所谓“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时朱提郡朱提县辖境即约今昭阳区、鲁甸县境,此应谓在当时距朱提县西南边界(今牛栏江边)二里的堂狼山。《水经注·若水》又说:“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也就是说,朱提郡郡治所在地(今昭阳区土城一带)距离它所管辖的堂琅县治所二百里,且堂琅县在它的西南。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载:“堂狼县在今会泽、巧家之地,堂狼山出铜,明、清时期开采者,地区甚广,主要分布于汤丹、落雪、因民、茂麓、九龙等地,在今会泽之西,巧家之南,沿金沙江东岸,其地多属巧家厅,原为会泽,分地设治也。不识汉、晋时期产铜者,亦在此地区者。乾隆《东川府志·山川志》曰:‘堂狼山在巧家米粮坝,晋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军姚岳败李骧兵处,北距牛栏江边昭通府界百余里。’按:不说米粮坝之方位,惟距牛栏江边百余里,则在今会泽县迤车(以扯)汛以西至巧家城适中之处。未能确说地名,亦未能确定为古之堂狼山即在此否?”《新纂云南通志》说:“堂琅山在巧家东米粮坝……延袤百余里。”今巧家县城金沙江沿岸一带,自古即俗称米粮坝。今天老店镇老店村倮格还有地名“小米粮坝”之地,可见“延袤百余里”,且相对于金沙江沿岸县城一带的米粮坝的“巧家东米粮坝”,应在今巧家老店镇境内。据以上史料,以朱提郡、朱提县为基本观察点,根据方位和距离,堂狼山为今牛栏江边的巧家县包谷垴乡、老店镇一带之山,堂琅县即在老店镇境内。


事实上,对堂狼山在今巧家县境内东部,堂琅县在老店境内,前人早有定论。《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载:“堂狼山,属五区二甲天生桥。”民国时期巧家五区二甲天生桥即今包谷垴、老店一带。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堂狼山和处于堂狼山中的堂狼县的地理位置作了认定,“堂狼山在巧家县东部”,“堂狼县在巧家东75公里老店子”。中华地图学社1977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的“西汉益州刺史部南部(第28—29页)”地图上,将堂狼山中的堂琅县治所标在今巧家县境的老店镇境内。同样,在“东汉益州刺史部南部(第56—57页)”地图上,也将堂琅县治所标在今巧家县境的老店镇境内。《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认定古堂琅县治所在今巧家老店子。《巧家县地名志》在“老店子”条简注为“汉堂狼县地”。《新纂云南通志》地图明确地将堂狼山的位置标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堂琅城、堂琅县遗址究竟在老店镇的什么地方?上限4000来年的历史遗存,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早已深埋于深厚的土层,要使之重现庐山真面目,决非易事。但历史本身也不经意间留下了系列蛛丝马迹,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在调查中获得大量相关的民间传说和实物资料,初步断定堂琅县治所位于今天老店镇老店村上、下糯格村民小组。


老店镇老店村上糯格和下糯格位于老店镇腹地,就近处看,是老店、治乐、尹武、阿泥卡、平地营等几个行政村的交汇地带;从远处看,是小河镇、新店乡、包谷垴乡、马树镇、炉房乡的枢纽地带。这里地势高峻,视野开阔。在草莽丛生的古代,幽谷深箐里烟瘴太盛,不利于生存,古人对堂狼山的开发当是从交通方便的糯格往山下推进。糯格,彝语,意为“森林中的岔路”,可见,彝族先民开发之初,这里是交通要道。历史上,这里一度是东达昭通,西抵四川,南至昆明的必经之地。传说此地是堂琅县治所所在地,1727年在巧家设立会泽县的时候,有两个地址供选择,一是糯格,一是龙格(今巧家营),为了最终确定新建县城的地址,就分别取两地的一升土称重量,结果,龙格的重了糯格的三斤,县城就建在龙格,糯格的居民就随着县城搬迁到了龙格,当时的大户苟氏就在其中,由于其资产雄厚,拥有半边街道的铺面,人称“苟半边”。一年后,由于“征粮不便”,会泽县迁址于东川附廓,居民也随之迁入,为安置这些堂琅人的后裔,东川府特建了一条“堂琅街”。今天会泽的老城区尚存这条会泽最古老的街道,只是原来的民居大都改成商铺,街道名为“堂琅直街”,耐人寻味的是该街13号的门牌号为“螳螂直街13”,看来这个古老的市井庭院沿用的是古代的称谓。县城迁走了,大户搬走了,但地名和关于财富的传说却在糯格传了下来。上糯格有几个颇有意味的地名:米粮坝、金子地、豆腐口袋。米粮坝传说是堂琅县时堆放米粮的地方,盖相当于今天的粮仓。金子地,来历不详,当地人估计是金库,相当于今天的银行。豆腐口袋,传说是推豆腐卖的地方。三个地名折射出此地曾经的繁华。传说中,糯格和西面的何家村曾是连成一片的广阔平地,由于山体崩塌,遂成现在的地貌。当时糯格有一名妇女,清早去何家村一带摘豆子,摘完回来,已是无家可归,她家所在地已垮成一道大沟。糯格侧面的山梁上有地名为“歇牛坪”,一条古牛车道横贯此地,经尹武一直通向会泽、东川。此条古道专运炭山塆的煤炭。由于地表浸蚀,炭山塆的矿硐已被淤塞,但几十年前,何家村村民李忠贵曾进去过,转了三天三夜方出硐口。据其本人讲述,里面辽阔无边,有光线,如同月夜,依稀照见一些骷髅。这个神秘的炭硐始于何时,无从查考。传说糯格埋藏着堂琅县时的金银财宝,有“九背十八驮”。民谣曰:“头顶鸡蛋壳,脚踏三岔河。有人识得破,人背马来驮。”具体位置“东十五里,西十五里,不在左,就在右”,“左七里,右七里,银子就在七七里”。




尽管古堂琅的居民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关于当地历史的传说却代代相承。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此地的历史遗存和出土物作出了有力的佐证。


在历时一年多的调查中,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调查到堂狼山存在大量银、铜、铅等有色金属的采炼遗址。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运动,地表浸蚀,人为破坏等因素,湮没于地表下的矿硐已经无法统计,仅能辨认和群众传说的古矿硐数以千计。其中,传说的铜矿硐694个,找到144个;传说的古铅矿硐492个,找到170个;传说的银矿硐339个,找到39个。这些矿硐的分布总体上呈两条矿带,一条是牛栏江沿岸东南-西北走向的铅锌矿带,包括老店、新店、小河、红山、东坪、茂租等乡(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另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铜矿带,包括包谷垴、老店、马树、炉房、蒙姑等乡(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分布。两条矿带呈“人”字形交汇于老店。老店处于庞大遗址群的中心,且铜矿采炼数量最多、最为密集。近段时期,巧家贵隆矿业有限公司在老店村、治乐村开采铜矿,从深厚的土层中挖到大量的古铜矿硐和铜矿冶炼遗址,其中11号硐在地表下40余米深处挖到一口古矿硐,该硐深达70余米,挖开后,刺鼻的气体三天方散尽,硐壁上尚存矿工开矿照明时点“亮子”熏染的厚厚油烟。在打磨冲挖出冶炼炉底。在八炉大地发现采冶遗址和大量矿渣。老店境内的这些遗址以糯格为中心,分布于糯格周边的深箐沟谷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大量矿工、商人、运输者和管理者云集糯格,糯格成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位于糯格的堂琅县的繁荣就因为铜矿的采冶。


既然堂琅县治所在糯格,那么那里就应该留下先民生活的痕迹。事实上,历年来,该地村民在生产用土时就挖出大量人工打凿用于建筑的石条子,后被农户用于房屋建筑。遗憾的是这一发现并未引起注意。2009年6月5日,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在糯格进行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大面积埋于深厚土层的生活遗址,为古堂琅旧址的重现天日找到了有力的物质支撑。该遗址位于下糯格村落、田地的下面,生产用土下2.5米深处的土层里分布着数百平方米的生活层,这个层面上有大量瓦砾、瓷器残片及用火痕迹。瓦片有片瓦和筒瓦之分,厚度通常约七八公分,远远超过现在瓦片的厚度。从现实层面看,糯格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村,这个面积宽阔的生活层的发现,不由把人们的视线拉回数千年前的时空隧道。



无独有偶,就在下糯格,2007年,村民任兴开动土修厢房,在地表下两尺深的土层里发现一只玉手镯的残片。2004年,距糯格不远的打磨冲,一张氏村民在自家稻田里犁出一枚虎头玉。糯格东面的尹武一村民挖到两只金人......由于各种原因,更多的出土物至今仍隐藏于民间而不为世人知晓。玉器和金人的出土,更能说明此地非同寻常的历史背景。



              打磨冲出土金人


总之,从典籍到实物,从历史到现实,都确认无疑地认定堂狼山在巧家境内老店镇一带,堂琅城、堂琅县就在老店镇老店村上、下糯格。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本身证实了的。


                         三

老店子历史悠久,矿冶文化深厚。



《新纂云南道志》标示的巧家产银铅铜的堂狼山位置


老店子位于古代盛产银铅铜的古堂狼山、堂琅县的腹心位置,从大地构造位置来说属扬子板块,为重要的成矿区域,矿产资源丰富,采冶历史悠久。


远在古蜀国时期,古蜀国即在堂狼山中,建城置吏,因堂狼山命名为“堂琅城”,管理堂狼山中矿冶,开采堂狼山自然铜、高放射性成因铅、氧化钴等巧家堂狼山特有的金属矿料,铸进了三星堆和殷商青铜器物里,参与创造了三星堆和殷商青铜文明。 




公元前1036年,“成周之会”,堂琅城濮人部族向周成王进贡加入堂狼山氧化钴制造的铅钡彩色玻璃珠“丹砂”。


约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就传到中亚的“大夏镍铜币”、公元3世纪《华阳国志》记载的载的堂狼山白铜、经波斯传入欧洲的“中国石”,都是堂狼山产的铜镍合金的“白铜”,相较1751年才提炼、仿制成功的欧洲人,早了2000多年。


东汉时期,制造的“朱提堂狼造”、“堂狼造”的铜洗,作为青铜舆洗用具,远销国内外,辉煌百载。堂琅铜洗是从两汉时期朱提郡堂琅县堂狼山制造的青铜舆洗用具。从出土的最早的公元76年到最晚的公元171,遍布全国的78件堂琅铜洗,说明巧家在汉代的铜商文化已相当发达,兴盛了100多年。作为一种销往全国的青铜制造的生活器皿性质的商品,出土堂琅铜洗,大多有“堂琅造”、“朱提堂琅造”、“朱提造”诸款识,有确切的纪年、产地,铭文,书法独到,纹饰精美,古拙、朴素、精工。




从古代三星堆、殷商的青铜文明,到两汉的铜洗民生用具,建置于老店子的古堂琅,矿冶历史、文化辉煌千年,为国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来源:发拉人微信公众号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